文化至關重要,因為它是強大的、潛在的并且經常是無意識的一組力量,它決定了個人和集體的行為、感知方式、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企業文化特別重要,因為文化要素決定了戰略、目標和運營模式。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沙因
回眸過去的一個世紀,風云變幻,動人心魄。企業、技術、產品、人物……一浪推動一浪,一波蓋過一波,波瀾壯闊,蔚為壯觀。當然,其中最活躍、最精彩、最有生命力的,還是人物。社會發展的歷史,歸根到底是人的歷史。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社會運行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競爭全球化正在加速這一變化。這種變革深深影響了原有社會的經濟、政治及文化結構,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原有的思想觀念,使人們由對物質的崇敬轉向對人的充分尊重,從而更重視個人的主體性發揮與能力的發展。體現在管理上,知識時代引發了一場極其深刻的管理革命,企業管理開始從科學管理向文化管理過渡。文化管理的特點是以人為中心進行管理,以對人的管理為出發點,培育共同價值觀,實質在于調動人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程度地挖掘企業中人的潛力,激發人的潛能。
管理是一項宏偉的工作,企業文化管理是一項更偉大的工作,卓越的企業文化管理是一項最偉大的工作!時代步伐,浩浩蕩蕩,文化管理是21世紀最佳的企業管理方式,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所在,世界知名企業都在積極向文化管理過渡。
第一節關于企業文化
關于什么是企業文化,人們早已不再陌生,然而,對企業文化的概念和內涵的理解卻千差萬別,在介紹企業文化診斷評估的理論和實務之前,有必要對企業文化的概念、內涵、結構和層次作一番梳理。
一、企業文化的概念與內涵
關于文化的定義,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學家以及組織行為學家等都從自己的學術角度對文化進行了不同的詮釋和理解,據統計,目前學術界有關文化的定義有四五百種之多。
歸結起來可以分作偏重于“文明”和偏重于“文化”的。兩個概念常常相互關聯卻從來不是完全等值的。前者概括物質的與可見層面的特征,后者側重精神的及不可見層面的特征,二者相輔相成。在歐洲語言中,這兩個詞從拉丁語語源上有明顯的區別。“文化”來自鄉間,起源于農民的世界,它的本意是指培植耕作自然作物,這一含義至今尚有殘留,隱喻為“價值觀的培育過程”,引申為個人修養、社會知識、藝術作品和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等。而“文明”一詞起源于城市,來自公民的都市世界。“文化”與“文明”這兩個概念在整個19世紀和平共處,經常相互替代,沒有人從根本上加以區別。不過20世紀初,他們第一次產生了尖銳的沖突。
斯賓格勒解釋了他所謂的文化,“我看到的并不是憑空杜撰的唯一的線性歷史,而是若干偉大的文化所上演的歷史戲劇,每一種文化都帶著原始的力量從本土的土壤中生長起來,并終其一生牢牢固守于此。每一種文化都在自己的形象里打上自己的資源(即人民)的烙印,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激情、自己的生活、意愿、感受以及死亡。這些真切的色彩、光線、運動是理智的目光仍未發現的。這些文化、民族、語言、真理、神址和景觀就像橡樹和石松及其花朵和枝葉一樣繁盛、衰老。每一種文化都有自我表現的新的可能性,它們產生、成熟、衰落,然后一去不復返……。這些文化——純化的生活精髓——像田野中的花朵一樣無目的的生長。它們如同植物和動物,屬于歌德的生機勃勃的自然,而不屬于牛頓那個死氣沉沉的自然。”
“文化學之父”泰勒說:“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指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大英百科全書》(1973—1974年)將文化概念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一般性”的定義,將文化等同于“總體的人類社會遺產”;第二類是“多元的、相對的”文化概念,即“文化是一種來源于歷史的生活結構的體系,這種體系往往為集團成員所共有”,它包括這一集團的“語言、傳統、習俗和制度,包括有激勵作用的思想、信仰和價值,以及在物質工具和制造工具中的體現”。
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和凱利把文化看作是“歷史創造出的、清晰和不清晰、理性、非理性和不理性的所有生活圖式,這種圖式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都作為一種人類行為的潛在指導而存在”。
克魯克霍爾姆按以下七條標準定義文化:①一個文化圈成員的自我認識;②與自身所處環境的關系;③價值結構;④與他人的關系;⑤個人貢獻定義;⑥時間指向;⑦空間指向。
文化人類學家懷特認為每種人類文化可以分成三個部分:①經濟和技術;②社會結構;③意識形態。他認為經濟與技術是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基礎。要理解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只有在經濟與技術的基礎上才能做到。
中國《辭海》對文化的定義,一直沿用著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
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商務詞典把文化定義為“在一個組織內影響成員行為的價值、信念、規范和傳統”。文化的完整性(completeness)和自足性(selfsuf-ficiency)歸因于一個事實:即滿足人類基本的、實用的及整合化的全部需求。
企業文化是新近隨著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而出現的概念,目前關于企業文化的定義也有100多種。最廣泛使用的、具有權威性的概念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愛德華?沙因(Schein)的定義。
沙因教授的企業文化定義為:
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并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和(Schein,1984年),是一個企業或一個組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以另外一種為我們所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述為: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
本書將使用上述對企業文化的定義和理解。
企業文化,概括起來就是企業和企業人的思想和行為。
在《企業文化研產學嚴重脫節》文章中,仁達方略董事長王吉鵬先生如是說:“作為一種文化氛圍,企業文化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為活動,而是產生行為活動的原因;不是人際關系,而是人際關系反映的處世哲學;不是工作,而是對工作的感情;不是地位,而是對地位的心態;不是服務,而是服務中體現的精神境界。總之,企業文化滲透于企業一切活動之中,而又流溢于一切企業活動之上。”
企業文化不是單純的思想或矯揉造作的文字,不是企業與文化的嫁接,更不是企業家與文化人的聯誼會。如同知識本身并不承載價值一樣,為企業文化而建設企業文化基本上是徒勞的,很多企業想通過某一局部的取巧來建設企業文化,卻從根本上忽略了企業文化無形的存在和作用。
……
dan0513
24天前 購買
zengjianbi
2月前 購買
bnzj2009
2月前 購買
制作雅思成績單
4月前 購買